到底是为你好,还是以爱为名的控制

“孩子应该听我的,我这都是为了他好。”
这句耳熟能详的话,是许多父母在和孩子发生冲突之后,无奈的辩解。
作者告诉我们,其实这样的声音,并非来自真我——我们真正的自己,而是来源于“自我 ”——一个带有控制欲的、苛刻的声音。
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应激反应,会激发出各种非理性的情绪。
事实上,我们教养孩子所经历的诸多问题,根源都在于“恐惧”。
例如,我们希望孩子成功,希望他们受人仰慕,是因为我们觉得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恐怖的“互相残杀”。
从小到大,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的“应该”和“不应该”——大多要求都是我们的父母提出的,以至于我们开始错误地以为,那样做才是真正的自己,发展出了顺从或者叛逆的人格。
这些人在未成年时,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得到父母的有力支持,只有在某些表现出色或者“闯祸”的时候,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(无论是表扬还是责骂)。
因此他们秉承这样的信念:必须要变得完美或者引人注目,才可以获得家长的注意与关爱。
他们当中的很多人,为了适应童年的处境,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来保护自己,而这些方式最终成为锁链,将他们与痛苦捆绑在一起。

成为父母之后,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习惯、信念和恐惧,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无法给与他们真正的支持。
渐渐地,孩子会在父母的教养之下,远离自己的真我,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、成长,失去原本的自己,成为一个焦虑而压抑的人,如此往复,恶性循环。
幸运的是,孩子是天生的觉醒者,他们可以帮助父母成长。
所以,下一次孩子“顶嘴”的时候,也正是向你发出的“警铃”: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的强烈反应,很可能唤醒了我们对童年不愉快经历的回忆。孩子的行为,不过是一阵风,把我们内心那些情绪的余烬煽成了火焰。
当孩子对我们的呵斥、惩戒和各种“不许”发出或者微弱,或者强烈的反抗声音的时候,就是在提醒父母:
这个大吼大叫,试图控制孩子的人,并不是真正的你,请尝试着从情绪漩涡中摆脱出来,分辨出真实的自己,不被恐惧支配,而是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前提之下,去思考怎样做才是最恰当的。

遇到这种情况,解决方法也很简单:那就是——察觉和觉醒。
去感受我们生气背后的恐惧,找到你的恐惧所在,承认它,接受它,并拿出勇气来面对它,它才可能自然地消退。
当我们自己的情绪情绪问题解决了,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,很多时候,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我们越是逃避、否认,它的危害只会越来越严重。

如果没有觉悟到这一点,我们会继续重复童年生长的行为模式。
面对这些恐惧,为我们提供了认清这些行为模式的机会,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一次觉醒的机会。